你的位置:主玩时时彩的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3:40 点击次数:156
曾国藩,号涤生,晚晴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与左宗棠、张之洞、李鸿章并称为“
晚晴四大名臣”。由于在军事、政治、文学方面的不巧贡献,后人更是称赞其为立功、立言、立德的完人,正所谓
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”。
曾国藩
可是,这样一位名震古今、功勋卓著的大家却并非天资聪颖,相反,曾国藩可能是同时代的大人物里最愚钝的一个。可是,他却凭着自己的“笨”智慧,狠下笨功夫,最终实现了一个笨小孩的逆袭之路。
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,哪怕是今天也一样。曾国藩祖上时代以耕地为生,几十代人没出过一个达官贵人,因此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便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当官。
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三步:从低到高依次是秀才、举人、进士。只有考中秀才才可以考举人,以此类推,只有举人才可以考进士。
展开剩余78%科举考试流程
为了实现这个愿望,曾国藩刚满5岁时就被爷爷开了蒙,8岁就读完了五经,9岁就开始学做八股文。曾国藩14岁时就被父亲曾麟书带着第一次参加考试,这一考就是5次,可却次次名落孙山,在一次次无情的打击和冷眼嘲笑中,曾国藩鼓起勇气又参加了人生中的第六次县试。
可坚持换来的不是成功,而是更大的打击。第六次考试,曾国藩不但落榜,连他的文章也被学台(相当于湖南省教育厅厅长)
“悬牌批责”,即拿出来当众批评。
主考官给出的评价是:
此文文笔尚可,但是文理欠通,大家要引以为鉴。在当时,差文章根据程度依次分为六等,而这“文理不通”则是最差的六等。曾国藩一下子在全湖南出了名,只是这个名很不光彩。
曾国藩
曾国藩从小自尊心极强,经此一事,更是觉得无颜面对家人。回到家后,曾国藩一头钻进书房,痛定思痛,他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。
第一个原因就是自己过于愚钝,这属于客观原因。
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比别人傻,可是天生万物本就各不相同,人与人之间的智商确实存在较大差异,不然为什么有“天才”和“傻瓜”之说呢?连续六次乡试不中,曾国藩认清了一个事实:
自己虽然勤奋刻苦,可是老天并没有给予一个聪明的大脑。解决这个问题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超人的努力。在这一点上曾国藩将湖南人倔强的脾气展现得淋漓尽致,他铭记耻辱,更加努力。
曾国藩
第二个原因就是父亲的教学方法不当,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。
也许是老曾家的基因不好,父亲曾麟书也很笨,他教育曾国藩的方法也很笨,那就是
“死记硬背”,不读懂上一句,就绝不学下一句,这种方法虽然帮曾国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可是也完全遏制了曾国藩的灵性,导致写出的文章都是平庸无奇。曾国藩把那些写得好的文章拿来对比后发现,自己的主要问题就在于
文章过于拘谨,过分重视局部打磨,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。找到症结后,曾国藩对症下药,在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狠下功夫。
有了笨功夫打下的基础,再加上掌握了考试的诀窍,曾国藩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。道光十三年,曾国藩终于考中秀才。第二年,曾国藩一鼓作气,又考中了举人,紧接着就是进士。
曾国藩
在古代考进士比今天考公务员的概率还要低得多。在清代,进士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.000048%,也就是所一百万个人中还不到5个,全国平均每年才录用一百多个。道光十八年,也就是考中秀才5年后,曾国藩又高中进士。
中进士后,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重要的考试—“朝考”,结果曾国藩发挥异常出色,取得了一等第三名,道光皇帝审阅后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,于是又改为第二名,并授翰林,曾国藩就这样走上了一个仕途的绝佳起点。
曾国藩语录
纵观曾国藩的一生,他最大的特点就是
“尚拙”:做什么事愿意下笨功夫,不走捷径,不投机取巧,踏踏实实。也正是有了他的笨功夫,才得以在后来一通百通,接连中第。而再反观那些别他更早考中秀才的人,却早已远远地落在了曾国藩的后面。
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